意绵绵珠宝资讯 打造中国珠宝第一品牌
设为首页|加入收藏|网站地图
焦点栏目: 翡翠分类 珠宝鉴定 翡翠文化 翡翠品牌 翡翠鉴定

追随美玉的脚步 点亮中国色彩

2013年05月06日 14:39:21 作者:小文 来源:www.ymmzb.com

玉器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独自绽放的奇葩与瑰宝。数千年来以来,人们对玉的渴望与呵护源远流长。中国玉器至今已有8000年的历史,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到今天,人们以玉为瑞、以玉为德、以玉为美的文化传统,是我们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在中国古代社会中,没有一种工艺品能像玉器这样为社会各个阶层所广泛珍视。尽管玉器曾经为王公贵族所专享,也曾为士大夫君子所玩赏,它最终也成为了平民百姓的钟爱之物。 春秋时期,孔子有“君子比德于玉”之说,玉被看成是完美、圣洁的象征,人们佩玉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德行之美,“古之君子必佩玉”,“君子无故,玉不去身”。温润如玉,洁身如玉,则成为对人格的最美赞誉。我国第一部字典、东汉许慎的《说文解字》中说:“玉,石之美者,有五德”,谓玉之美五个标准是:“具有温润的光泽,有如君子的仁德;表里如一,毫不虚假,有如君子的义德;内外纹理一致,敲击时声音舒扬悦耳,传播到远方,有如君子的智德;宁碎断而不弯曲,有如君子的勇德;切磨的棱角方正而不伤人,有如君子的絜德。”可见古人极为重视玉的质地与特性,尤其是和田玉中的羊脂白玉,更受古人的喜爱推崇,长期以来成为品德高尚、心灵纯洁的象征。古往今来,玉文化久盛不衰,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,福建地区的玉器传播也伴随着文明发展的历程。

 


 

秦汉时期,居住在福建地区的闽越族,曾经北上中原参加轰轰烈烈的倒秦大起义和佐刘灭项的斗争,经历了中原文化的洗礼,其首领无诸被汉高祖刘邦册封为闽越王,辖治闽中故地。在闽北等地考古发掘的闽越贵族墓葬中,出土有玉组佩、玉璧、玉环、玉带钩等,表明闽越的用玉制度与中原地区渐趋一致。在浦城县锦城村金鸡山二号墓葬中出土的玉组佩,是十八件套的一组。玉组佩中最主要有玉璜、玉环、冲牙、玉珠、玉管、琚瑀等构成,它们之间以丝带穿系,系带上缀以玉珠和玉管。玉组佩发端很早,早在新石器晚期已出现,西周、春秋、战国时期最为流行,组合形制也最为繁复。汉代玉组佩也很盛行,但趋于简化。古文献中记录很多。由于经常是用多种玉佩组合而成,所以古人也称之“杂佩”。《诗·女曰鸡鸣》记载:“知子之来,杂佩以赠之”。《毛传》:“杂佩者,珩、璜、琚、瑀、冲牙之类”。《大戴礼记·保傅篇》云:“下车以佩玉为度,上有双衡,下有双璜,冲牙、玭珠以纳其间,琚瑀以杂之”。这都说明了各种饰玉组合起来成为玉组佩的情况。组佩还有正人仪态的作用,佩戴组佩的时候要“行步有佩玉之度”,配戴者的步伐要与玉佩的摇摆频率和谐,由于人行走时玉佩会发出声音,且只有在不疾不徐、节奏适中的步幅下,才会发出富有韵律、悦耳动听的声音,这样就既要求君子走路时温文尔雅,又要求君子来去光明正大,使佩玉行为成为君子行动光明磊落的标志。。

公元前110年,汉武帝平定闽越。其后,随着中原百姓南迁入闽,福建经济文化逐渐发展。历经漫长的历程,福建地区的玉器文化也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。宋元明清时期的玉器,玉材采用新疆和田玉已成为倍受推崇的主流,还有东北的岫岩玉、河南的独山玉等在民间也很流行,玉器的种类又有了很大的创新和发展,主要有佩玩件装饰品、观赏陈设品和日用器具,福建地区出土和传世品所见有玉簪、玉如意、玉山子、及玉雕的人或动物和文房用品等等。

在清宫,每逢帝后寿辰或有大庆典,诸王公大臣都要进贡如意作为贺礼,有时要进贡九盒如意,每盒中装九柄,寓意“久久如意”。同时玉如意也是达官显贵之间互相赏赐、赠送的礼品玉雕。到了清代,出现了大量用整块玉料雕琢而成的如意,做工通常精雕细琢,玉材较佳。这件馆藏清乾隆白玉如意,长26厘米,白玉质,玉质纯净细腻。如意弯曲长条状,如意头为圆弧形云朵状,雕刻桃、佛手、蝙蝠,寓意福、禄、寿,尾部雕一蝙蝠口衔桃枝。刀工皆作浅浮雕,构图较疏朗,首尾花纹遥相呼应,堪称玉如意中的精品。

以玉为主体的中国文化,从古到今已经深深的渗透到了中华民族的各个角落,具有着深渊的影响。玉所散发出的魅力,让我们为它所倾倒。更反映了人们以玉比德、陶冶情操的美好愿望。 

如需转载意绵绵的文章,请声明文章来源并添加原文链接